《被讨厌的勇气》

6491 36 8 生活 2023-09-07

聊聊我的近况

微信图片_20230907002009

听说了很久但一直未看的一本书,最近在朋友店里闲坐的功夫看完了,感触颇深,虽有大道理之嫌,思考之下发现是一套完整的逻辑理论体系。

谁都渴望自由,但是谁都无法在人生路上获得彻底的自由,如何从人生中解放心灵获得解脱是这本书探讨的议题。对于人生烦恼,阿德勒用三个层面进行了说明,分别是过去、人际关系与未来。全书通过一个智慧哲人和一个烦恼青年的对话的三个层面进行了辩论式的展开。

最近的我也是陷入了同样的境地,总觉得人生诸多不幸,总幻想换种活法,可迟迟不曾动身。看着身边人都渐渐走进了新的人生阶段,努力工作赚钱,娶妻生子,在人生目标路上不曾止步。而我,自从四月底被裁员后回到了老家,以为自己得到了解脱和自由,开始的几个月万般开心,从广州搬回了老家,一个十八线小县城,期间不用工作想做啥就做啥,想去哪就去哪,再也不用失眠为第二天的工作烦恼,买了最爱的机车,时常在无人深山的凌晨傍晚穿梭,或是去往远方流浪,肆意驻足在路上的风景,每当这时候,在头盔中的我放肆的大笑,快乐的像个傻孩子。

微信图片_20230907002637

直到某一个夜晚,行驶在路上的我突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你终于获得了你一直想要的自由,那然后呢?”,我陷入了大约十里路的沉默,对哦,然后呢,明天的我要去干什么?未来的人生要怎么度过?一想到迟早还是要回到八小时的牢笼里面,这滋味很是难受。如同井中青蛙,假如不曾跳到外面,便不觉身处井底的困苦。一次,弟弟看着天文书银河系篇章,突然问:“银河系最终会被引力拉向中心的黑洞,那是不是所有星体都会灭亡,那人类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这倒是把我问沉默了。前段时间经历了生离死别后我也深深怀疑过人生的意义,既然每个人最终都是走向死亡,那为何还要在这里挣扎和烦恼,一度还想着怎么样安然离开的念头。是啊,过去的我从来都是低头工作,周而复始,始终没有想好怎么过好这一生,于是我想在一些书中寻找一些人生的答案。

过去

关于一个人的被困住的现状,我们总习惯性在过去找原因。一个人多年间闭门不出,一旦踏出房门就心悸不已,交际中手脚发抖,大家会觉得是他父母不和,受过霸凌,亦或是宠溺长大,阿德勒把这种从过去找原因的方法叫做“原因论”,并强调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相反地阿德勒主张“目的论”,这个人是因为有不想到外面去目的,才制造出这种问题来对抗这个目的。初听我感觉这简直本末倒置,但是如果细想,想要改变那就必须坚定相信“目的论”!因为过去是不可改变的,如果总沉迷于过去的创伤,那么就容易陷入人生既定论,过去决定现在,而现在所做的又改变未来,这样一来未来就变成不可改变的存在了。阿德勒认为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会在经历中寻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所以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这个经历的意义。就像感冒了看医生的时候,如果医生只说了一句:“你的感冒是因为昨天吹冷风导致的”,这个回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关键就在于怎么将此时此刻,也就是现在的问题解决。

为什么会想要改变生活方式,因为当前不幸福,但是改变又会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也有可能变得更加痛苦,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安心,于是成了导致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就成了自己,而不是过去,改变就成了个体和自身的问题,需要勇气去改变,这也就是阿德勒提出的获得幸福需要勇气。就像我时常想成为一个歌手,但总不去录歌,不写新作品,我总说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永远活在“只要我有时间也可以成为一个歌手,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出好作品,我是有这个才能”的可能性中,或许继续这样下去十年后我又会想,“我不再年轻了”或者“我有家庭”这种借口去给自己找原因。再比如我不愿意去接触喜欢的异性,一旦接触就会脸红心跳加速,说话不利索,因为我害怕被人拒绝继而受伤,所以我的“目的”就是“避免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受伤。持续地羡慕那些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的人,进而讨厌这个自己,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我们常常说的自卑感并不是一个天大的问题,无论多强大的人都会有自卑感,这是因为我们本性是“追求优越性”的,我们在树立理想或者目标后,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自卑感,这是会促使人进步的。但总说的因为xx而做不到xx,这是一种自卑情结,我们通常说的自卑指的正是这它,类似于“俄狄浦斯情结”指的也是一种对同性父母亲的反常对抗心理。与之相对应的是“优越情结”,二者往往同时出现,因为xx而做不到xx,相当于是说如果没有xx我就一定也可以做到xx,然后假装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我们也会习惯性将自卑尖锐化来实现优越感,有人遇到了不幸,即使有人想要去安慰,他们也会用“你没经历过我经历的,你不懂的”来推开,让自己成为最特别的存在,这是一种支配性思想,用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支配对方,享受特权感,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做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么我们就会永远需要不幸,这样一来便很难获得幸福了。

看着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止步不前的我总会羡慕妒忌恨,这是一个递进加深的情绪,羡慕→妒忌→恨。事实上我总是在和身边所有人在对比,总想分个胜负。阿德勒说人生不是比赛,每个人的人生只是三维平面的不同方向,而非二维线上的前后,就是说比较是没有意义的。A买了大房子,B买了新车,C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他们比较之下你就是一个彻底的输家,却可能忽略了自己有一个他人没有的美满家庭和爱自己的父母。身边很多兄弟之间因为父母总是从小比较,导致长大后并不和睦,总是眼红他人的成绩,无法祝福他人即便是至亲,通俗说就是有一种怕兄弟吃苦又怕兄弟开路虎的心态。比赛的心态会把所有人乃至世界当做敌人,站在竞争的角度对待人际关系,总要分个输赢,那他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失败,最终会变成一个无法祝福他人幸福的人,妒忌恨情绪就产生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较,人生不是赛道,脱离竞争,在自我的竞争中建立正确的自卑感,脱离自卑情结,促使进步。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中阿德勒主张的是课题分离,基本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对于这个我深有体会,我有一个六年级的弟弟,从小没人管,学习一直都是倒数第一,暑假时候我尝试给他补习,我开始是压力型强制式教育,每天必须做一章节的暑假作业,背诵字母,完成任务之后才能玩,一周后发现,基本作业都是敷衍了事,背诵的总是记不住,刚教的题目也是过完就忘。后来我想着就不管了,转向兴趣方向,他喜欢天文物理学,我就买了一本宇宙全书,他看着看着兴趣就来了,遇到不懂的字也会去查找,给他玩游戏但是有一个规矩是不能开语音,只能拼音一个一个字打,有时候打游戏遇到不懂的英文菜单单词,就让他去背下来。读完这本书我也明白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课题,你只能是陪伴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过度强迫孩子学习,他不仅学不到东西,还会变得更加讨厌学习,甚至失去了勇气,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我们总是把孩子的课题看成了自己的课题,强迫他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最终痛苦的只会是自己和孩子,丢开他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的第一步。

相对的,别人怎么说你,那就是别人的人生课题,我们本就无法左右。从小我们被指示要这样要那样做,做到了会得到鼓励,做不到就害怕地等待责怪。尤其是小孩子的认可欲求特别高,潜移默化的形成讨好型人格,这样子成长过来的我们何谈获得自由呢。如果周围有10个人,你发誓效忠于十个人,这样子暂时不会被讨厌,但如果是一百个人呢?赏罚式评价教育也是一大问题,总是使用会导致前面提到的讨好型人格,阿德勒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式鼓励教育,他认为表扬这种行为,比如赞美帮忙打扫家务的孩子“你真棒啊”,本身含有有能力者对于没能力者的评价,是一种纵向关系,无意间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目的就变成了“操纵能力比自己低的对方”,赏罚式评价教育本质就是操纵对方。正因为这种关系,把对方看低了,就想去干涉。人会因为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初听这句话很绕,因为表扬就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的评价,阿德勒心理学基本原理就是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正确做法应该是平等对待所有人,比如对于孩子的帮忙,说一句真诚的感谢,他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是对别人有所贡献的。时刻铭记平等关系,对于他人,不要初始设定100分,一旦他人没变成自己理想中的设定,就会开始进行扣分和评价,应该从0分出发,就能对他人的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未来

我总是习惯性追求远大目标,总是不满当下,认为“现在”是对那个成功“未来”的隐忍和煎熬,同时带有不喜欢当下未成功自己的情绪,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天后又会莫名焦虑。阿德勒在这方面观点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他说首先应该“接纳自己”,这里说的不是那个考不到100分的自己,而是无法改变的那部分自己,比如近些年常说的容貌焦虑等,你的样貌,年龄,性别,习性,家庭,尤其是过去的经历,这些都是不可既定的事实,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要拿出改变的“勇气”,正如尼布尔的祈祷文写道:“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二者的区别”。

紧接着他提到要“他者信赖”,无条件相信他人,不要总是怀疑一切,怀疑往往导致事情往怀疑的方向发展,假设在恋爱关系中怀疑对方不专一,并不停寻找对应的证据,对方无意的言行举止,和他人通电话的语气,联系不上的时刻,如果总用怀疑的眼光看,都会成为不专一的证据,即使事实并非如此,信赖能让自己获得更加舒适。

我之前一直不理解一件事,为什么很多人赚到了一辈子花不完的钱,为什么还要忙碌的工作,或者是获得巨额财富后搞慈善的人一样,书中说他们是为了获得自我价值,这并不算是讨好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这就是“他者贡献”。为他人做贡献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生活在大社会中,是一个共同体,做到了这三点你的世界会变的简单许多,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认可欲求慢慢消失,便能获得人际关系中的幸福感

最后提到甘于平凡的勇气,类比于登山,如果一开始就设定远大目标为山顶的话,那登山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登顶的一刹那,中途的路程就是辛苦和忍耐,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自己的人生终结在中途,那么所有的一切是不是也瞬间变成无意义,因为再也不会登顶了。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各种点的连续,我想起一句最近很喜欢也很火的一句话“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并没有一条所谓“正确的路”,比如 上好大学-毕业找好工作-组建家庭 等。要关注在“此时此刻”,并非是“过去”抑或是“未来”,这两个东西并不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昨天和明天,而是“现在”,听过无数遍的活在当下也是这个道理。

读完书我思考了良久,有一种孩子被莫名其妙打了一巴掌捂着脸怀疑着自己的感觉,最近一直在焦虑,惶惶不可终日。既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未来,那就不如下次再思考吧,先过好今天。

今天是2023.09.06,在朋友店里写完这篇思考,台风“海葵”来了,现在外面仍下着大雨,准备迎着大雨骑车回家洗澡入眠了,晚安。

© 2020 peal.cc 粤ICP备2020133024号